2023-07-31

继续回到“新品类战略”的思绪之中;

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为何一份为企业“制定”的三年战略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是无效的?这是我在项目过程中经常会被提到的,同样还会被提到几个重要问题,如:“这份新品类战略能管多久”、“这份新品类战略什么时候会彻底失去作用”、“何时需要修改这份新品类战略”。我通常的回答是,当这份不再起作用的时候,也就是它已背离企业发展意愿时,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对战略问题进行梳理、调整了。

 

因为面临“实施”战略的一些关键问题是:

1. 首先,实施战略需要时间,但却不是根据时间来制定,为一个企业规划出一份“两个月”或“两年”的战略基本是没有实质意义的。

2. 因为如果把时间作为“衡量标准”,那么时间也会成为“限制标准”,在短暂的时间内,很难有机会去布局出“一幅宏伟蓝图”。

3. 在资源不足、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如果“强行收尾”,对于企业自然是不利的。

4. 被时间在以催命式的追逐,这与我们实施战略时应具备的从容相悖,大家只不过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罢了,没有人“为效果负责”。

5. 时间束缚住了管理者的才能,让管理者不得不屈服于时间去做出许多不必要的取舍,如原计划向银行借款2000万就能完成的事情。迫于时间的压力,只能提高债务额度,将银行借款的金额需要提高至3000万,但由于短时间内积累不够,一旦事情无法按照“改变计划后”完成,那么对于企业将是致命伤害的。

6. 一旦没有按时完成,也将成为股东、股民的新一种提出退股与解除双方继续合作的有效依据。

7. 基于上述条件,这对于所有实施战略的成员的打击是巨大,因为会让他们感觉到受到了轻视、欺骗、努力白费了。

8. 市场格局不断的在发生变化,一旦时间成为催命符,那么企业为了达成目标,净利润就可能代替“竞争优势”,企业也就走上弯路了,让原本已经积累起来的优势全然丢失。

9. 所因为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往往是根据“相互加强”、“环环相扣”、“交错联结”形成竞争优势的,因为迫于时间的限制,这些效果就无法自然产生,这不是一份好战略,也是我们不愿意见到的。

 

为战略限定出“完成时间”,就如同询问医生,我的身体“什么时候可以脱离亚健康状态”、“什么时候可以通过吃药而变得更好”一样,基于诊断原则,没有一个医生能够有效的回复这些问题、并且进行保证。所以也给了一些“保健品市场”、“食品代替药品”、“养生比医院更有用”的乱象丛生机会。因为这也与问诊人身体的实际情况有关,除非我们来个大检查、并把医院所有可能体验到的设备对身体进行一番检测。

 

但这明显不切实际,首先这个费用就不是一般人能够支付的起的,也没有人为了“解惑内心这个问题”愿意去支付这笔巨额开销。医生会因为处于为康复考虑,提出的往往是:“清淡饮食”、“加强锻炼”、“不要熬夜”、“保持好良好心态”,虽然过于笼统,但对于病情的康复有非常大帮助的。不过却不是许多患者想要听到的答案,他们可能更想知道的是一种“心理安慰”,但这种“心理安慰”并不是从医生嘴中提出的,而是从自己对“自己身体的了解情况上”进行判断的。

 

如果我们在继续问诊完医生之后,还“继续熬夜”、“不忌味口”、“暴饮暴食”、“心情沉重”,那么就是北京协和医院最厉害的医生来了,也是无济于事。相反,如果能够遵照医嘱,那么我相信虽然无法确切知道自己“多久能够改善”、“多久能够康复”,但通过一系列的干涉、影响,在“达到满意效果上”的这个问题时,也会明显低于“正常人的大部分时间”。

 

因此以年限来制定战略,不能说全部是错误的,但却可以说“几乎是无效的”,也不可能让战略带领企业走向成功。因为在时间上必然会分出:“短期”、“中期”、“长期”这几个阶段。我不太清楚这些用词于战略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也不清楚到底是谁制造出来用来对“战略”进行形容的。但如果以“短期”、“中期”、“长期”来定义战略发展阶段与战略问题,其实是非常危险的一种行为。

因为所有的战略应该与“实际情况”像结合,例如在制定战略时,计划3个月必须达到对应阶段,但“实际情况”上却用了5个月的时间才走到这个阶段。虽然超过了2个月时间,但目前确实是处于一个“马不停蹄”的速度上了,原先计划每人每天工作8小时,而现在每人每天工作却超过了10小时,且从管理工具上来看,目前一切都处于井然有序的最佳状态中。

 

那么对于目前的战略,我们是否要进行重新思考:“是制定上存在问题而不是实施上存在问题”。因为通过反复的排查,“实际情况”所交付的结果,确实是已经处于一个最佳状态中了。根本没有人能找得出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如果一定要归咎原因,那就是我们确实无法让这个“最佳的运行状态”去“适应那些不合理的规定(制定)”,因为无论是换成谁,也不可能做的比这个完美,更何况是按时完成任务。

 

或许这个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就存在了许多不合理的规定、迫于“完美计划”的诱惑,才制定出一份让高层都颇为满意的“宏伟蓝图”,而却没有想过:“如何成功实施”。这种典型的让实际情况屈服于“美好梦想”,是大部分企业在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发生最多冲突的例子,而这一切,都看似是“实施”上出现了问题。因为权力大部分都在高层手中,当董事会需要有一个“合理解释”的时候,大部分时候是基层背锅。

 

如果以三个名词来决定战略的发展方向,则可能会陷入到“短期”、“中期”与“长期”之间矛盾尴尬中,进而引起更多的相互排斥。因为大部分管理者、甚至是专家都无法说明“短期”有多短、而“长期”有多长?如何确定现在是处于“短期阶段”还是处于“中期阶段”,又如何判定“在短期上已经滞留太久”所以才有必要迅速的“进入到中期阶段”,这之间存在着什么重要证明,一切都需要提出这些名词的人出来解释一下。

 

虽然有些含糊不全也不太容易理解,但我们却可以在新品类战略问题上,通过用“品类生命周期”与“品类小增长期”进行描述并得出有效结论。很明显,战略问题需要与实际情况相互结合,而不能仅仅被时间所限制,甚至被时间决定战略该向何处发展。因为我们是为有效性负责的,如果脱离这点,将无从谈及战略对我们会起到什么作用、甚至是意义。

 

对于时间限定与新品类战略之间的关系及作用,至今没有人能找到一个明确的定义,如果说“持续性利润”与“长期”之间存在关联描述,那也只是久药翻新渣而已,我们也不能仅仅用“阶段性亏损”与“短期”之间进行关联描述,不过用“短期”包含年度的财务结算是合理的,但又应该以几年的年度财务进行结算呢,这个问题同样是不好解释的。所以在进行项目时,我虽然对这些问题会给与一定关注,但却不会把他们作为“不得不分析出个结论”作为重要工作。

 

“实际情况”与“战略”之间的关联描述,主要是根据在面临“战略定位所处的位置不同”、“竞争对手的数量不断发生转变”、“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等问题时,可以有效的对战略进行评估、分析并得出结论。而不仅仅是“以时间上的有限条件”与战略进行阐述,因为时间上的长短,可不仅仅是由不同的实际情况所决定,还有其他的诸多因素影响,如在资源上优渥程度、工作上是否做好充足准备、产业上的影响力、品类中所在股票市场的价值等。

 

所以短期之内能够盈利也并不总是存在亏损,而在长期时间上盈利也可能是有损战略的发展,这得视实际情况来进行判定,是否有损战略定位,还是符合战略,都得根据战略的有效性作为前提。现实中并不总是存在“短期盈利一定是亏损的”,因为时间在变,或许十年前的战略体现在短期上,大部分企业需要经历亏损。但现存的理论随着时间推移,已趋向于完整,在面对十年前的一些问题时,已能够妥善处理。正如以前一些无法得到合理解释、合理治愈的病症,现在都能通过吃点药或者一针疫苗就进行完美解决是一样的。

 

谁能够借助这些知识理论找到表象后面所隐藏的事件,就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到对应优势。这些也是战略中需要去理解的学科、解决的问题。因为借助这些理论、或者说你只有借助这些知识理论,才能找到答案。

 

 

这时候,一些老旧的认知,也需要适当的刷新一下了。

相关文章

2023-06-15

《新品类战略》第一章第4节:新品类价值与差异化的发掘

可以看到,目前护肤品品类市场中,现存的还有“强韧肌肤”与“增厚角质”的品类价值,暂时还没有被对应品牌所占据,虽然这部分市场的前景同样很大,但好像暂时没什么人意识到这一座金矿。而且据我发现,这两个品类价值现在也逐步沦落成为了类似“补水”、“保湿”相同的“公有状态”之中了,如果这么继续下去,这两个品类价值的未来发展潜力必然会受到极大的阻碍。

2023-05-22

《新品类》第六章第1节:新品类活动的重要性

新品类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提前获得是加分项、而延期获得是减分项,这之间的关系,是极有可能对新产品的直接作用起到较长的时间影响。据我在2015年至2020年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新产品每隔两年,就会占据企业总收入的36%。也就是说四年前的产品会迅速被两年前的产品替代,而两年前的产品已经被现在的新产品替代,这究竟是发生了什么呢?似乎提起来让人有点不敢置信,但事实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2023-03-01

《开创新品类》第九章第2节:新品类活动与差异化战略

新品类活动与差异化战略其实是以自身发展为导向,对未来进行规划。管理者需要把未来的生存及作战环境提前描绘出来,结合过往经历及现实情况将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要做到这点,就需要管理者对品类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换句话来说,就是在战略制定之前先进行有效的了解,系统化的分析,倘若没有这些,那么制定出来的战略必定是混乱的,制定过程必定也是混乱的。

2023-02-27

《开创新品类》第八章第7节:实践出真知

随着年龄逐渐增大,我对知识也越发渴望,迫切地想要学习到更多。可现如今信息量虽然非常庞大,但有用的知识相较于无用的知识比例还是太小了。经常看书的人都知道,读书界有这么一句话:“超过95%以上的书籍中,其有用的知识占不到3%,而剩余的5%的书籍中,用知识也仅仅占到全书的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