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5

企业以一个欠缺思考的方式、制造了一个有失妥当的决策,最终产生了乏味无效的结果。这在多年的项目中经常都会遇到,而且往往还不是以个例出现,他们总是伴随着集体性的。尤其是在某一个品类中,更是明显。他们像是彼此间的病毒蔓延、请的人能力水平相差不多,但却被“外包装”上的五花八门着迷了眼睛,因此开出了一些天价条件,如:

 

1. 花了大价格培养的“战略人才”,用了几个月的时间,甚至都没有分析出谁是主要对手,而企业似乎只顾着请进来:“却不知道”要如何“进行配合”;

 

2. 被企业认为潜力无限的“某战略领域的人才”,为了生存下去,竟然附和企业做着一些运营效益方面的工作:“大钱小用”的同时还“大材小用”;

 

3. 让人搞不清楚的究竟在做什么的“专家”,每天都很忙碌,但是什么时候能产生经营成果,他们却:“闪烁其词”而不是“和盘托出”;

 

4. 这些“战略人才”在就职很久之后,始终无法为所在企业进行清晰的定位规划,只会一直说企业:“缺少这个”又欠缺“那些硬性条件”;

 

这几乎是许多企业都存在的问题,而这些“用语言包装自己”的人,却拿着高昂的薪资,在做着一些名不副实、空有虚名的事情。如果这些问题的揭露让对应人感觉到难堪,那我们不妨换下询问方式,现在现实情况中:“已经为品类挖掘出了多少个品类价值”,且是否说出了令人信服、且有效的依据。又:“或者对于自身企业的信任状、视觉锤、语言钉的补充情况“目前到了哪个阶段步骤了。

 

其实对于标准的商战人才,这些都是他们日常中必不可少的主要工作,这些主要工作不断锻炼着他们的对于竞争的:“快速分析”、“快速判断”、“快速相应”、“快速解决”。如果他们都不知道这些原本就该属于他们解决的事情最终因为落下了而延误了企业的发展,那么何谈这项工作存在的意义、甚至是究竟从事哪些事情?这已经不能说企业的生死与他们无关了,而是深深的透露着这群人在消耗企业的珍贵资源、试图用自己作为“模范人士”去慢慢拖垮企业、摧毁企业的立足根本。

 

那么又该如何证明他们在加入到企业之前的“言行存在一致性”呢。他们又是如何带领企业与外部那些竞争对手进行竞争、并完美的解决的生存问题的呢。这或者可以理解为“在错误的时间做了错误的事情”,除此之外,我们再多想也属于无益的事情了。这时候我们的关注重心应该放在:“如何清理这些蛀虫、并为企业迎来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人”。尽管这方面的代价有时候比改变现状要小,但管理层会碍于面子,却不愿意以解决问题作为最终决策,因为他们生怕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与别人否认他们、并与无能扯上关系。

 

从更高深度考虑这个问题的话,就很有可能会将问题进行升级,让人们觉得这类自私利己的管理者其实与“江湖骗子”在本质上的无异:“他们藏在企业的机体内部,不断啃食他们用于运作身体的功能器官”,直到吃的什么都不剩,他们才会转移到其他的生命机体。我们是否也可以同样将他们的存在理解为:“是依靠讨好最高层、跟基层打成一片”,这便是他们的唯一生存技巧。

 

虽然如此,我们还是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去思考这些问题,尤其是“如果不解决”,将对我们意味着什么、需要面临什么难题。其实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去深度思考,这或许在外人听起来,每一个问题的背后潜藏一个个令人恶趣味的笑话。但实际上我们应该看到的应该是企业对于这类人的过于纵容、包庇、甚至是“门面装饰”,当然也带有稍许无能。

 

在这些问题揭露的时候,许多企业就曾私底下来问我,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该怎么办?

 

我的建议自然是以企业的利益为主,当断则断会是最好的方式,多想、犹豫不决都会进一步造成对组织的伤害,同时让其他利益相关者看到企业的腐朽、衰弱。而继续维持只不过是让事情朝着更坏的局面发展罢了,除了打击企业士气之外,并没有什么好处。这时候他们可能并不是迷糊的,而是期望从我这里得到一个肯定性回答,并作为他们加强信心的主要依据。

 

归其原因,有时候企业的高层当初所做的一些事情,他们或许连自己都不清楚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这个岗位他们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或许是距离太久了、或许是不愿意想起这些“污点”,但我仍然知道,这只是企业想要通过“节省成本”的方式去完美的解决那些另企业难办的事情,而这些事情是每家企业都会遇到的“商战中的难题”。

 

我一开始就知道,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这些问题对于企业而言,确实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但让有很多企业会说,他们也曾经用过这种“失败的方式”而获得了成功,但其实,这是存在误导性的:“究竟投入了多少资源”、“多久的时间”这些都是作为重要的因。这些问题在处理的时候,所存在的不均衡条件,都需要考虑进去,否则我们只是在避重就轻。因为我不相信不需要付出一定代价、就能解决“商战”这一对企业而言的大难题。

 

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考虑到“如果失败会怎么样”,而充其量他们想到的不过是“这样子代价更低”。实际上在但是被“选拔出来之后”,企业其实是不具备“培养他”的条件,因为对于一个完全不熟悉该领域的企业而言,如何让当事人从这个组织内吸取到足够的养分而获得成长呢?当然也会有企业反驳:“我们就是因为自己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才会自行培养”。

 

当企业中自行在内部培育起一个具有“解决商战”问题能力的人时,其实并不应该是一对一产生的,相反,他是基于“概率性选拔”。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是为了培养一个人而“培养一个人”,正确的来说,应该是为了“培养一个人”而应该先培养出一群人,并从中找到真正能够为企业提供服务的那个人。

 

其实在我看来,部分企业的思考方式是欠缺完善的,尤其是用在“解决阶段性问题”时,很有可能会因为缺乏思考剩余的那部分问题,而造成变成朝着单方面思考上的误导。例如企业已经有了一定的战略基础条件,当然这个战略基础条件,必须是通过客观的分析而得出的,而不是“自以为是”或者“过高的评分”而得来的。那么这时候企业在符合培养的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动手开始进行有序的“培养”计划,这样做是为了保持事情的完整性。

 

因为许多问题在处理之前,是必须建立在找到补充那剩余的部分问题之后,思考上才能变得完整、合理、有根据。如果过度草率的只用那看到的40%的问题,那么最有可能达到的也只是那40%结果。当得出“40%结果”的结论时,我们之能看到这个答案并不完整。其实这已经不能算是结果、充其量也只是问题的延伸罢了。

 

我相信这些类似事件,大部分的管理者都会在日常经营企业的过程时遇到,虽然大家可能平时并没有去关注它、发现它及控制它。但它以隐藏性的特质伴随着在我们身边,同时影响着我们的决策。

 

正确来说,当企业内需要“培养战略人才”的时候,应该是需要为自己留有充足的时间:“这是为了用以缓冲而使用的”。绝不应该是管理者一时之间、临时性的就要快速做出决定的并实施下去的事情,因为这么做,往往是以草率的行为作为开头,并带来错误的结尾。

 

而我的建议是先在内部进行商讨、并以“培育”结合上“启发”,同时进行“引导式”的孵化方式,才能有效诞生出来。因为“商战人才”的诞生绝非偶然的形式展现在内部,而是因“人为控制”才能有概率性的形成,它需要建立在良好环境下作为依托,并通过引导式的学习才能不断实现迅速成长。

 

想要让“商战人才”最终为管理曾提供帮助,或者为达到服务企业的目的,那么就需要有一个局外人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主持这场“速度竞赛”,因为速度的快慢会影响着企业在“关键时候”能否抓住重要机会:从而通过“商战人才”增幅,并让企业以短期两三年的努力,减少未来十几年的辛苦发展。当然在这个时候,企业与“商战人才”在这个时候并不是敌对关系,相反,他们很快会变成紧密的合作关系,而这一切的原因完全来源于“裁判挥舞的大手”。

 

一个公正裁判的存在,能够为企业与商战人才解决掉大部分外部市场上的事情,当然,远不止如此。他更像是一个好老师,能够细心的去从基础性知识上让战略人才充分的了解到“企业与品类竞争的微妙关系”、“如何通过品类竞争让自己获得成功”、“如何轻松的打到竞争对手”。这些都是有一定概论的、而这些概论会在双方的接触过程中,让商战人才充分的吸收到足够的养分。当然还包括期间下来的无数场课程、考试、总结、评价,这一流程走下来,其实已经要花费数年的时间了。

 

而对于想要短期通过快速的吸收的人而言,其实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是很难学习到战略精髓的。这也是为何我推崇尽可能为企业服务时,能在咨询费用上少收就少收、但在课程上与服务时间上尽可能的延长,这样才能真正的帮助到项目方。因为我自己已经知道,快速的学习为项目方提供的服务只是“速效课程”、这些“短期建立速效课程”很快会随着知识的覆盖而忘得精通。这其实是无法为企业带来本质上变化的,如果还以同样的方式去回馈给项目方,这其实是不公平的、当然,对于市场上其他人在做的,如让企业先购买:“体验课程”,最终获得为自己谋求更大利益的事情,这种销售模式,也算是一种“同质化产品”。因为我们并不能通过指望几天的课程,就学习到一个人身上十几年的知识,这是不现实的。

 

这绝不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事情,相反,一个好老师的存在,就如同一所有价值的学校,我们愿意为它的学位而花费几百万去购买一套自己虽然并不是完全满意的房子。虽然这套房子也有缺陷,但丝毫不会阻碍我们为了获得这样一个好学位、并愿意主动放弃进入到这所优良学校受教育的决心。

 

通常老师的身份是带领商战人才去熟悉企业内部的环境,因为大多数时候,我们在未接受到正统教育时,只能以普通人的眼界去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事情。但在我们获得充分学习之后,自然就不同了,不仅在认知上会有质的飞跃,对于能力的提升也是急速见长的,所看到的问题点也会比此前更加“毒辣”、“精准”。几乎一样就能看到企业内自己所能望到的“最高”与“最搞糟”的那些事情,尽管这些事情平时连最高层或者最老的员工,都不一定能发现的了。这就犹如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的孙猴子、任何可能为企业带来伤害的妖魔鬼怪,都会被斩首在棍棒之下。

 

当然,其实对于商战人才最厉害的莫过于“学习适应外部市场”、“控制外部市场”、“建立企业竞争优势”、“寻找品类价值”、“促成新品类战略形成”等多项重要工作。并在日常的工作中为企业进行日常的强化,在强壮骨骼的同时还能练就一身肌肉、软化血管、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让企业以前所感受到的“不适”逐渐化为“通畅”,就如同中药治本一般,在解决多项基础病的同时,逐渐让身体恢复轻巧、年轻态。且在趋利避害上能够发挥出高水平战略家的水准,当然还有许多外部市场上的工作,其实都归到商战人才需要做的范围上的,这绝不是几个业余的人能做的了的。

 

同时在商战人才把事情做对,且裁判觉得正确的时候,企业也应该给予一定肯定与奖励,当发生错误的时候也能根据裁判的及时制止而“刹车止助”,而让企业免于经历失败。这当然也需要计入到考核评分之中,这些都是通过第三方公正的裁判进行合理判定的。这在缺乏第三方进行工作裁决的企业中,究竟“哪些事情做对了”、“哪件事情做对了一半”、“哪件事情有可能要爆发危机时”,是完全缺乏条例规定、也没人能给出令人信服答案的。

 

对于企业内的其他人而言,他们则会误以为:完全不知道企业高层到底在“搞什么鬼”。明明苗头:“是对的,怎么突然被叫停了、而明眼人看上去是错误的,又是如何开始的”。大家在陷入混乱过程中的时候,内部也又一次发生鸡飞狗跳的事情。这些日常中的细则应该是需要有具体化的考核标准、并且商战人才的“作战水平”与企业间的“主观行为”也应该是纳入考核评分的。在这种奖惩合理、松弛有度、机制透明的体系内,才能最大化的催生出战略人才的诞生,挽留住战略人才,在为企业提供最大服务、贡献出最佳成绩的同时,企业也应该不吝赏赐。

 

因为企业依托于新品类发展,通过运用识别、找出、占据品类价值而获得成功,这已经企业做为要获得持续盈利的众所周知的事情了。那么在企业面临缺乏对于外部市场的经营指导时,就很容易让企业在关键的决策上陷入到混乱的思维中,进而产生一系列看似正确、实则错误的行为出来,导致在伤害到市场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若能有战略的出现,来作为领导企业的日常经营,必然能为新品类、企业两者,创建出高度一致的经营策略、为在外部市场中为建立专家化品牌提供最大的帮助。

 

这在缺乏“裁判”与“商战人才”的企业中,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因为我们不能总是把重心放在内部上,内部是无法诞生战略的,只有尽快筹备、才能为企业在谋求发展时注入上一剂良方。而缺乏新品类战略的指引,专家型品牌也很有可能会因为“缺乏统一的指挥”、“缺乏高度一致性”而导致多元化、低价销售的行为的产生。因为对于外部市场中那些未应对过的“复杂问题”、“陷阱”、“强大敌人”,企业根本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处理这些问题。尤其是在经济下行的时候:“我们要怎么做”、“接下来我们应该去哪”、“竞争对手出现我们该怎么反击”、“这个阶段是否要扩大发展势能”的问题就更加头疼了。

 

因为过度的看中节省成本、必然会继续造成那些“原本应该”做的事情没有去做,而企业又将注意力放在错误的地方,进一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伤害。而应该这么做的事情,却极大程度的受到企业的压迫而变得不具备任何作用了。当我们在想要获得“最佳处理方法的”同时,也必然要给予一个“最有利的发展空间”,否则只是想要变好就可能是一种不费任何代价而期望获得回报的主观意愿,也让改善变成无稽之谈,这在现实情况之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因为作为成年人,我们有义务知道:“如果你不想叫外卖”而“想在家里煮一顿丰盛的晚餐”,那么做完饭之后留下的那些“战利品”,你是必须花上一些时间去好好收拾的。否则你就别轻易去动手做饭,因为在家做饭或许对于一些厨艺高超的人而言,或许是一件得心应手的事情、但对于厨房小白而言,手忙脚乱之下,“什么时间去买菜”、“什么时间开始备菜”、“什么时间开始起锅”、“对于菜品分量的多少”,都不是一件容易处理的问题。

 

 

除非我们已经想好了,否则就不要轻易启程,因为这不是儿戏。

相关文章

2023-06-19

《新品类战略》第一章第5节:品类差异化对溢价权的提升

虽然市面上有流传了许多书籍,对“定位”之难进行复杂、深远的描述。但实际上,只要你掌握了方法,同样是可以绕开“定位”去建立自己的品类价值。而“品类差异化“虽然对于这类人而言,看似难度更高、而且也没那么直接(其实低价更卷,它就直接吗),但它带来的收益确实清晰直观透明的。

2022-04-09

休闲卤制品市场机会分析

卤制品行业中品牌虽多,但能够被消费者心智所接受并认可的品牌,往往都是占据了品类中独特的特性,同时拥有强有力的差异化,最终形成了竞争力。换言之,如果你的品牌不具备差异化及特性,那是否消费者也寻找不到选择你的理由?

2022-11-21

《开创新品类》第二章第10节:品类竞争误区

既然要覆灭革新,就应该宣传新品类的好处,如果只是单单靠一个人想要天下,如果不肯分享财富,那么财富就不会朝着你汇聚,那也只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罢了。

2023-08-21

新品类感知模型

新品类感知模型由豪威尔咨询创建,是豪威尔在多年的项目经验中,不断总结、调整,最终形成的一个实战型管理工具。豪威尔总裁玄机先生,也在他的新品类系列丛书中详细地介绍了该理论,而新品类感知模型也是新品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