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分众为例,他们能做到年营收超百亿实际上就取决于一件事,他们的主流人群“高频且低干扰”。因为与电视相比,电梯媒体每天覆盖的消费者是20到45岁中高收入的城市主流消费群,而这些人已经不是今天电视的主要观众。而移动互联网入口多,内容信息爆炸广告很难记忆,消费者具有主动选择权,对广告往往容易忽略。
总结下来就是,做品牌要聚焦、认知品类特性和差异化,在产品同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建立独特性。品牌认知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几乎所有的企业家或者创业者都非常认同,但是如何达到这个结果呢?
只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坦白讲真的不是单纯靠创意的设计,广泛的传播或者明星的代言……这些都只是战术层面而已。
真正想要成功,是需要将品牌建设提升到企业经营战略的高度,明确品牌的理念、承诺和定位,建立与之符合的品牌识别系统,为品牌整体后续执行落地设立目标方向、原则与指导,能够指导品牌落地,知道什么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可以把品牌战略简化为三个角色动作:“定方向、树三观、立人设”,只要这三件决策做对了,你的品牌战略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第一个,定方向
这个动作具象来看,就是企业针对细分市场设计,品牌定位指导之后,所有的战术行为能有的放矢。你会看到很多国内本土企业花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去建设品牌,一点都不亚于那些国际公司的投入,但是最后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这里更多的不是输在创意传播上,而是因为定位方向不清楚导致的消费者认知模糊,无法聚焦。
第二个,树三观
战略本质是价值观的折射,什么样的价值观决定了什么样的战略设计。
比如一个信奉正义的人就很少回去设计那些不择手段的路径,一个三观不正的人做出的战略设计也多半会牺牲别人的利益。这个多半是与创始团队的精神气质相符合,然后经过传承进化,逐渐演变成集体认同的一种精神特征。
第三个,立人设
品牌战略很大程度上是用来指导传播行为的落地的。
你可以想象一下,同样一个内容,同一种表达,但是不同个性的人说出来的感觉会完全不一样,换成品牌也是如此。迪斯尼和麦当劳都是锁定欢乐这个方向,但是传播出来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是品牌调性,决定了传播风格的不同,而决定传播调性的正是品牌人设。那么,如何从概念落到工作上呢?
提供两点小技巧:
第一个,品牌战略在制定前期需要大量的数据调研,包括来自于行业对手、核心用户及潜在消费者的多重角度分析,切忌闭门造车拍脑袋决策。
第二个,从本质来说,品牌战略是品牌决策行为决定品牌之后的执行战术,最好一年做一次战略和战术的双评估。